4月23日至25日,“2025年南江米仓古道学术交流座谈会”在被誉为“米仓古道第一城”的巴中南江县召开,院长王赠怡应邀参会并作主旨发言。

王赠怡认为,米仓古道作为巴文化的构成部分,在生长、生成中华文化整体的过程中不可或缺:一是巴地作为中国地理的局部,始终与中国地理的整体处于关联性之中,这种关联性正是通过山脉水系、文化古道的纽带连接来实现的,这就意味着巴文化始终与中华文化的整体处于互动中,巴文化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一元;二是米仓古道的沟通作用说明,巴文化从来不是静态的存在,而总是处于动态的、开放性的、不断交融的状态;三是大巴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塑造了独特的米仓古道文化和巴文化,而这种文化的独特性恰恰补益了中华文化的丰富性。
他还就巴文化研究提出若干思考:在认识论层面上,其本质上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上生成的地域文化,而非种族文化。从地域的角度考察,巴文化的文化脉络就是延续性的存在。在历史演进中,不仅有先秦时期的巴文化,也有秦汉时期的巴文化,还有魏晋六朝的巴文化,同样也有唐宋元明清直到今天的现代巴文化,如川陕苏区的红色文化就属于巴文化现代性演进的重要形式之一。在方法论层面上,既要做精做细,又要做大做全,既要注重应用转化,又要注重理论提升,既要有个地、个物的收集整理,也要有地域文化的整体性、系统性的提炼,甚至进行学科的梳理。
马雷博士在发言中强调,在进行米仓道旅游开发等项目时,既要注意保护与开发相结合,也要注意地理位置和旅游容纳量对旅游开发价值的影响。
本次会议由中共南江县委宣传部、四川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主办,南江县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和旅游局、南江县融媒体中心承办,南江县文物保护研究中心、南江县博物馆具体执行。来自四川大学、西南大学、西华师范大学、英国威廉希尔唯一官网、陕西理工大学等院校和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、蜀道研究院、四川省交通运输厅交通档案服务中心、陕西省汉中市档案局、汉中市文物考古工作队、陕西省留坝县政协、留坝县文化馆等单位的专家学者,以及巴中各区县的地方领导、专家学者、乡镇代表共计50余人参会。我们从事巴文化研究的卢娇阳和刘红晋两位博士随同参会。
供图/撰稿:马雷;初审:唐莉;复审:王赠怡;终审:秦静